久久人澡人妻人人爽Av_国产美女一级做受视频_日韩精品东京热无码视频播放_国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桐城派學術研究中心
 
(轉:中國社科報)徐雁平:桐城文化――清代地域學術文化的范本
發(fā)布人:系統管理員  發(fā)布時間:2019-05-28   動態(tài)瀏覽次數:314

桐城派是中國文學史上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之一,譽者有“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之說,毀者則有“桐城謬種”之詆。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徐雁平,邀請他從文學視角談談對桐城派相關問題的看法。

代表人物眾多

《中國社會科學報》:桐城派代表人物眾多,可否請您簡要梳理一下桐城派各階段的代表人物及他們的貢獻?

徐雁平:桐城派從產生到衰落有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初創(chuàng)、發(fā)展、中興、轉型和衰落五個階段。初創(chuàng)階段以“桐城三祖”――方苞、劉大?、姚鼐為代表;發(fā)展階段以“姚門四弟子”――梅曾亮、管同、姚瑩、方東樹為代表;中興階段以曾國藩為代表;轉型階段以“曾門四弟子”――薛福成、黎庶昌、張裕釗、吳汝綸為代表;衰落階段以馬其昶、姚永樸和姚永概為代表,此外還有林紓和嚴復。

這些代表人物對桐城派都有很大貢獻,方苞概括了“義法說”,劉大?提出了“因聲求氣”,姚鼐貢獻了“義理、考據、辭章”三結合說和“神理氣味格律聲色”說。其中,“義理、考據、辭章”可謂是文章創(chuàng)作的大法,不僅要求文章文辭雅潔,還要內容合理,材料確切,這也大略反映了清代學術對文章創(chuàng)作的影響。

在“姚門四弟子”中,梅曾亮是較為關鍵的人物,他提出了“因時說”,即因時而動。嘉慶、道光年間,梅曾亮在北京待了一段時間,對那一時期桐城派在北方的影響力傳播發(fā)揮了較為重要的影響。姚瑩則在姚鼐的“義理、考據、辭章”中加入了“經濟說”,即強調文章要經世濟民。曾國藩也是桐城派較為關鍵的人物之一,其后的很多桐城派人士將他作為經世致用的完美典型去推揚?!霸T四弟子”來自不同地域則反映出桐城派已經有向更廣地域擴散的趨勢。

與時俱進 不斷完善自身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報》:桐城派為什么會持續(xù)興盛,并對中國文學史產生那么大的影響?

徐雁平:桐城派持續(xù)興盛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其之所以延續(xù)二百余年,不是因為它的組織制度有多嚴密,而是因為它代表了當時寫作方法或文章創(chuàng)作最主流的聲音。

其二,該流派具有較大的開放性,所以它可以與時俱進,不斷補齊自己的短板,完善自己的理論。桐城派總體上堅持唐宋文章的道統,但其中亦有時代內涵。桐城派文人不斷地進行細微調整,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其三,桐城派影響之大與其傳承方式也有很大關系。一部分桐城派人士傾心于書院教育,在家族內部也注重教育傳承,而且還善于編選本,如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曾國藩的《經史百家雜鈔》、王先謙的《續(xù)古文辭類纂》等,還有在這些古文選本基礎上提煉出的“精簡本”。這些選本也吸引了廣大讀書人成為桐城派的私淑弟子,即本身沒有師從桐城派,但因自學其選本而成為桐城派的傳承者。

其四,上層人士的扶持及其與科舉考試的密切關系也是桐城派影響很大的原因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報》:桐城派的生命力如此旺盛,必有其內在的合理性。但是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批評桐城派的聲音,如何正確評價桐城派,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對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徐雁平:桐城派是中國文學史上持續(xù)時間最長、傳播范圍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學流派之一。桐城派文人全面總結了中國文章學的字法、句法、章法,注重修辭,對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研究有示范的作用。

桐城派的選本與評點的系統性也是值得一提的。因為文學觀念的表達需要結合文學作品,不能空發(fā)議論。除了選本,桐城派文人還留下了很多對詩文和經典著作的評點。在這些評點中,后人就可以看出桐城派選本的依據及其對于字法、章法的主張。桐城派將選本和評點結合起來,形成了類似于文學創(chuàng)作教材的論著,而其中的很多治學方法被沿用至今天。

研究清代地域學術文化的范本

《中國社會科學報》:未來,桐城派研究有哪些特別值得關注的議題?

徐雁平:桐城派能夠延續(xù)這么長時間,影響這么大,其本身就具有文學史意義,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樣本

未來,桐城派研究可以關注的議題有很多。例如,全面評價桐城派、系統梳理桐城派文學創(chuàng)作技法和理論、從微觀視角考察桐城派影響力及其傳播方式、桐城派晚期作家個案研究等。

此外,可以通過對桐城地域文化基因的梳理和研究,發(fā)掘桐城派的奧秘。例如,從桐城本地世家三百多年的密集聯姻以及桐城地方有系統、有層級的文獻編輯刊印可以看出,桐城文化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桐城派文人有意識、有擔當地付出努力的結果。這種“有意識的經營”在清代若以縣為單位考察,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因而可以稱之為桐城的“地域文化基因”。所以,桐城文化可以作為研究清代地域學術文化的范本。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桐城派對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啟示是什么?

徐雁平:關注桐城派,我時常會想到我們?yōu)槭裁匆刈x古文,這也是我在教學實踐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古人在寫文章時注重謀篇布局、用詞考究,所體現出的是一種慢節(jié)奏,一種對文字及結構的咀嚼。在閱讀現在的文章時,我們經常會發(fā)現句式和詞匯的重復比比皆是,如把某種東西“表達得淋漓盡致”“刻畫得入木三分”等。但是在古文中,詞匯的不同和句式的長短變化是很有講究的。所以,我們要多讀古文,從中吸收一些詞匯和表現手法,對書面文字要有所考慮再下筆,而不是想寫就寫。